下一个大事物在开始总是被当成 '玩具'
文章探讨新技术初期常被视为玩具的现象,强调应关注技术本身的能力而非具体应用,并以Roam和区块链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 Copy the embed code to showcase this product on your website
• Share on X to spread the word about this amazing tool
原文链接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叫做《下一个新技术就像是玩具》,新的技术会超前于需求,这就意味着大众化使用场景不会在「现在」出现。我突然想讨论几个有趣的点:### 新技术看起来像“玩具”想象一下玩具是什么养的,从小时候最经典的想起(不是同时代的可自行脑补),游戏机,溜溜球,四驱赛车,芭比娃娃换装,乐高积木...满足了好奇心的事物,并持续一种好奇心没有什么实用性,妈妈问你这东西有啥用,你说不上来“If you can analyse whether a technology has a way to become something that works, can you also analyse whether it has a way to become something anyone would want?”### 新技术的需求永远被低估为什么说下一个大事物会像玩具?因为用户自己当前意识不到自己会在未来某个时刻的需求,别问他们,他们一定会说不需要。爱迪生认为录音可以用于布道(sermons),而不是做音乐,因为当时没人知道用这个新东西做什么。但是,录音和一对一、一对多的声音传输,比起能够按需听讲道,更多的是根本性的变化。真正重要的是看到某项技术的能力,而不是预测任何特定的应用。在讨论爱迪生的录音技术时,人们居然在争论是否需要布道--这个错误是只看到了这个技术拟提供的应用,而不是已经创造的实际能力。讲道或许能用这个技术赋能,但这不重要,声音才是关键所在。“声音才是关键所在”再比如下面这个例子。"手机是更好的付费电话,对经常旅行的人很有用"。如果你这样专注于应用而不是能力,你会认为手机的机会是:富国25%的人口会想要,其他人都不会想要,而事实上,地球上90%以上的成年人口在未来几年内都会有手机。再说一个大家都会更有感触的例子,一个大公司的某某副总,每个月都会把内部系统的数据下载成CSV,导入到Excel中并制作成图表,再把图表粘贴到PowerPoint中并制作成要点式(bullet points)的幻灯片,然后把PPT用邮件发给20个人。如果你告诉他可以换成Google Docs,这样可以看到你实时更新,他们会笑你;如果你告诉他们可以在iPad上做,他们会笑得从椅子上掉下来。但实际上,每月的PowerPoint状态报告应该是一个实时更新的SaaS,机器学习应该为任何意外和重要的变化触发警报,而10兆的电子邮件可以用一个Slack频道替换。但是你不会去追问这个副总:你想要一台iPad吗?### 关注强大的外部力量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看起来像玩具的产品都会变成下一个大事件。为了区分具有颠覆性的玩具和将仍然只是玩具的玩具,你需要把产品看作是过程。显然,产品会因为设计师增加功能而变得更好,但这是一种相对较弱的力量。更强大的是外部力量:微芯片越来越便宜,带宽变得无处不在,移动设备越来越智能等等。一个产品要想成为颠覆性的产品,就需要在设计上乘着这些变化的实用性曲线上升。社交软件是一个有趣的特例,最强的改进力量来自于用户的行动。正如Clay Shirky在他最新的书中所解释的那样,维基百科简直就是一个过程--每天它都会被发垃圾邮件的人、破坏者、疯子等编辑,然而每天都有好人以更快的速度让它变得更好。如果你回到2001年,把维基百科作为一个静态的产品来分析,它看起来很像一个玩具。维基百科之所以如此出色,是因为它有一些微妙的设计特点,这些特点可以雕琢用户编辑的洪流,使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不断改进。由于用户对百科信息的需求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只要维基百科稳定地变得更好,它最终会满足并超越用户的需求。“与其纠结用例,不如去发现技术的能力,越离谱越好。”apply the theory好,让我们把这套方法论套用在两种事物上:roam和区块链。玩具当前的需求做笔记账本未来的需求技术的根本能力(human capital;new internet)外部力量(疯子社区,cults 和 hodler)roam很多人就把它当作一个笔记工具,这有什么可刚需的。记笔记是一件多么平常的事情,它有着无数的替代品,人们可以用笔记本、便签、onenote、Evernote、甚至你说我就没有记笔记的习惯。好的,现在基本无用,就是一个玩具。举几个玩法的例子。**文本编程(writing is coding)**roam是non coding者的coding玩具,文本变成了乐高积木,不仅是块,还可以拆卸重组。然后今天早上一起来发现,它又可以画画了。**串联记忆(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Roam中的一个重要的功能:间隔重复(space repetition)做到的是,让你的大脑练出“肌肉记忆”。你可以一边搭建自己的村子,一边不断地在熟悉这个村子里的一花一木,一草一树。**外来物种(the outlier)**有一天,你发现邻村的村花(真花儿)格外美丽,想采一株,报以又大又甜的番薯。村长同意了,并发现自己恰好也需要番薯!由此你们结下了良缘,时常互通有无。以上你可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这不是你的问题。roam使我的思维方式变成了,我可以在这里“建造”我的村子,并可以“连接”其他村子。捡柴(information)—加工(connections, visulization)—输出(interface)。最终你看到的是一个村子,一个城市,进而看到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网络,抑或是一条曲折的路...而不是冰冷的文字,和罗列的笔记。区块链区块链就更不用我多说了,没有实际“落地”的场景,最可见的应用是金融投机(speculation)。包括我身边的大多数人听闻此行业,不管是不是了解过,第一句评价一定是:区块链没啥用,没有落地场景。好,符合被当作玩具的条件。说几个好玩的例子。defi——🦄️一只由几百行代码构成的去中心化交易所uniswap🦄️ 最近它给它的用户(那些提供过流动性的人),近30万个地址每个人空投了1万rmb。(注:空投=白给)“在uniswap发布的代币机制中,有一点让蓝狐笔记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它在对历史贡献者的代币分配中,更侧重于交易者,即流动性提供者。其中代币总量的4.92%按比例分配给49,192个历史上的流动性提供者,而10.06%均分给251,534个历史用户地址,凡是调用过Uniswap V1和 V2的地址都可以申领400个UNI,甚至连12,000个仅提交过失败交易的地址。据当时价格计算,每位用户都获得了价值1340美元的UNI token。——蓝狐笔记《uniswap的反击和DEX格局》”defi——🍠 结合了YFI和AMPL的🍠 点燃了区块链流动性(食品)挖矿盛宴的火种,流动性挖矿简单说就是你有一块闲置的红薯,然后你可以把它抵押在那里去挖土豆,最后你可以拿到你原来的红薯并获得额外的土豆。这一切都是用相应的token去完成,你可别想真土豆...international harvesters“在你的红薯苗上嫁接土豆苗,理想的状况是,1红薯+1Farming=1红薯+1土豆。如果土壤不好或者农艺不佳,很可能1红薯+1Farming=0。但归根结底是地主的问题,如果他的地没问题,根本没有农艺可言,只要你来farm就能获得收成。——XY流动性挖坑是你同时有红薯跟土豆,有人买了土豆,你红薯多了土豆少了,过程中分了你山药和交易手续费土豆。——秃”更重要的是,YAM开创了史上最懒但很成功的branding。“YAM finance连logo都没有,于是用了🍠 这个emoji。但有趣的是,每个人键盘上,都有它的logo。”隐私工具Maskbook好友suji做的加密隐私应用maskbook,最近将加密货币交易直接带入Twitter,鼠标一靠近带有$字符串(例如:$UNI) 的超链接,直接就可以通过uniswap进行token swap,开始将Twitter这样的中心化社交媒体打通到去中心化的平行宇宙中去。Twitter上直接进行token转换说白了,就好像你可以在微博上买卖各家公司的股票、给你的好朋友发红包,投资你喜欢的艺术品、创作者...而不用打开额外的交易所,微信支付宝、艺术品交易网站...我已经开始脑补各种项目开始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用户激励的画面了。“initial twitter offering is just the beginning”此时你可能要说了:挺...有趣的,但这有什么用吗?今次让我们先暂时放下这个问题。试着问一下:我所期盼的技术的超能力是什么?